BLSI分享 | 周文勇:透明性在景观中的实践与应用

2022-04-18

分享:

BLSI设计总监周文勇先生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城市规划专业,拥有多年的景观设计和项目管理经验,坚持“自然”、“空间”、“场所”、“艺术”是设计的主导原则。周文勇先生从业多年,一直探索以建筑空间的手法营造景观场所,提出“景观透明性”的设计观点,通过景观空间中物理层面及现象层面的透明性推导出多元感知的景观艺术场所,结合东方传统造园的意境与西方透明性的理性逻辑,做具有东方韵味的、艺术的、多元感知的创新型景观空间。

 

设计路上,从心出发,直面挑战,赋形未来。

 

周文勇设计作品 | 佛山美的·凤翔湾壹号

 

 


 

摘 要:本文根据柯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基提出的透明性理论进行分析并尝试应用到当代景观设计中,从透明性的发展分析到建筑师运用透明性理念的实践作品中,剖析透明性理念中理性客观的分析方法如何指导景观设计的具体应用进行解析。

 

关键词:透明性  ·  景观平面  ·  多元空间  ·  秩序

 

 

关于透明性的发展

 

◉ 1944年戈尔杰·凯普斯在《视觉语言》中阐述:如果一个人看到两个或更多图形的叠加,那么叠加图形的公共部分就成为了一个矛盾,到底这个公共部分归属于哪一个形体,所以观者必须通过想象脑补出另外形体的完整性。虽然是两个叠加的形态,但丝毫不影响另一个形态的完整存在状态,这样“透明性”就产生了。ⅰ

 

◉ 1964年柯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基发表《透明性:物理层面与现象层面》开启了建筑界对“物理和现象”两种不同透明性的探索。ⅱ

 

◉ 1982年伯纳德·霍伊斯里作为透明性“补遗”的文章《作为设计手段的透明形式组织》中开始讲透明性作为设计的手段应用于建筑设计中。霍伊斯里认为:在任意空间位置中,某一点能同时出现在两个以上的关系系统中,透明性就显现出来了。ⅲ

 

 

◉ 妹岛和世认为:透明性是一种关系的创造,并不一定要通透。在她的作品中透明性不仅仅是物理和现象的区别,还有空间关系、清晰度、氛围场所、材料组织、形体关系等现象学感知和参与性表达。

 

◉ 藤本壮介在《建筑诞生的时刻》中“局部建筑”有讲到,将视角从整体的大秩序中转移到局部与局部的小秩序中,通过对这些小秩序进行空间整合叠加形成新的建筑形式;然而局部之间的关联性决定了建筑的本身,建筑的整体性显得模糊了。在他的建筑中透明性反映在了空间关系的重组和多变,建筑整体的形态变得模糊甚至渗透到了环境中。也可以理解为物理透明性反应在建筑上。 ⅳ

 

从以上透明性理念的发展中,都可以通过透明性的关系来推导出空间关系的秩序性、渗透性、交叠性和矛盾性。然而在景观设计的空间场所中为了使空间层次更加丰富,空间体验更加有趣,空间关系中艺术和意境上更加高级,设计师经常会采用“围合”“隔断”“穿插”“延伸”“收放”“隐喻”等空间的界定手法来组织空间的层次关系,这些手法的组织关系和空间结果与透明性理念所反应的多元感知的场所空间是不谋而合的。

 

透明性在景观平面中的应用

 

透明性中关于浅空间的理念,最早展露在20世纪初的立体主义绘画中,代表人物巴伯罗·毕加索和乔治·布拉克的绘画中都体现了透明性中物理透明性和现象透明性。浅空间作为现象透明性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可以创造出更多元、更有趣的空间变化。ⅴ

 

在景观平面设计中利用透明性理念浅空间的构图法则来展开平面上的延伸与渗透。让各功能空间能够相互保持暧昧的咬合关系,形成可以通过并参与的、互相穿插的指扣关系,通过这些关系的有序组织形成多层次空间叠加,同时又相对保持独立存在,并互相成就。

 

景观设计在组织平面布局设计中主要是为了设计好处于某个项目地块中的一切功能关系。基本可分为两部分:原始地形关系与新建空间关系的平衡与互补。在这个大的秩序中又细分出更多的小秩序:基本的路网、功能空间布局、构筑物逻辑、植被关系、水纹地形、环境呼应、精神意境的表达等等,以此再逐级细分成N个局部小秩序关系。那么在这些大与小的关系中,如何将原本复杂零散的功能空间有序的组织成一个完整的功能场所,就需要理性的、客观的分析场所中的各种关系,将原本单一的场所创造出一种新的场所关系,通过透明性理论创造一种可参与的多元空间,同时感知和体验的空间。

 

 

 

 

在项目设计中,很多时候面对一个场所空间很难做到丰富多变的效果,如借鉴透明性中现象透明性的方法,可以将多元的空间场所重叠、穿插形成丰富多变的平面关系。这些空间元素图形的层层相叠,互相影响,渗透,呈现出新的空间关系,然而又不破坏任何一方的视觉感受为前提;空间形式的构成也因为透明重叠的形态相互渗透形成更多元的空间变化,那么透明性在平面构成中的空间秩序就产生了。

 

 

透明性在景观空间中的应用

 

景观在设计中对一个功能区的设计为了不过于单一贫乏,很多时候会设计较多的空间转换来切分一些多元感知的小空间。然而在设计中面对场所较小的空间设计时我们又期望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可能。那么这就需要将原本浅层的空间做深,让人的体验更为丰富。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习惯用“障景”“ 透景”“ 漏景”等手法来达到多层次的景观感知效果,形成 “相间得宜,错综微妙 ”的多层次景观空间,达到移步换景的视觉效果。这与透明性中的现象透明性有异曲同工之妙。现象透明性通过重叠,透叠,隐喻、交错,渗透等方法直接诱导或间接暗示多元空间的存在感受。 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景观园林在科技投入、材料选择、艺术表达、形式构成上都有了空前的突破与变化,无论古代园林中的亭台楼榭,小桥流水还是现代景观中的形式美学、结构美学、极简艺术都在诠释空间的参与性和视觉的观赏性。古代园林中通过“框景”“障景”“借景”“漏景”等手法来分隔空间,通过山石、水秀创造意境增强景观的多层次体验,而不是一览无遗。

 

现代景观中通过“围合”“分隔”“错层”“收放”“穿插”等手法来将空间打散重构。在可行的条件下创造多层次的立体景观,同时也希望在一个点上能同时感知多处空间景观的存在。这种多元空间同时存在的趣味诱导使人在景观空间中的体验更多样和更有趣,也为参观者创造了更多的选择,这便是人与自然与空间艺术和技术完美的重合。这种主观意识对空间规划的重构与提升,实际就是透明性空间关系在景观空间中的呈现。

 

结 语

 

透明性理论的运用是为了让空间与空间之间的渗透更加强烈,场所中物与形的关系更加紧密,在单一场所中通过多元创造的关系形成一种可以通过、参与的多层次空间场所被同时感知的现象透明关系。通过这种重叠,互渗,穿插,暧昧的空间营造出更多可感知的艺术空间意境。本文通过透明性的解析并尝试应用到现代景观设计实践中,更理性客观的去创造场地中的空间与场所本身的关系,并创造多元可感的空间体验。

 

 


 

「参考文献」

ⅰ 戈尔杰·凯普斯:《视觉语言》[M],芝加哥:保罗·西奥布雷德,1944,第77页。

ⅱ (美)柯林_罗,(美)罗伯特_斯拉茨基著.《透明性》 [M].金秋野,王又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第23页.

 ⅲ (美)柯林_罗,(美)罗伯特_斯拉茨基著.《透明性》[M].金秋野,王又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第85页.

 ⅳ (日)藤本壮介著;《建筑诞生的时刻》[M],张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第035页。

 ⅴ 田春阳,曹灿景.从空间的透明性赏析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构成[J].现代园艺,2020年第15期:131-132

 ⅵ 何艾轩,王梅.基于现象透明性解读杜甫草堂园林空间[J]. 现代园艺,2020年第1期:163

 ⅶ 施济光.景·深:江南园林造景的透明性解读[J].美术大观.

 

 

相关新闻